首页 >> VIP成员 >> 会议展览
正文
城市建设与环境艺术

 

  

由中环艺环境艺术产业联合体主办,主题为城市建设与环境艺术的中国环境艺术高峰论坛,于2006年8月7-10日在南戴河黄金海岸度假村圆满结束。同期,第一次环境艺术示范工程工作交流会成功举行。来自建设部、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的领导、专家,我会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会员单位,建设部科技项目《现代环境艺术体系框架研究》实证研究单位,以及有关环境艺术的大学、企业、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7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贺和平、陈汗青副会长和杨亚彪常务秘书长主持。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大恒对论坛的成功召开和示范工程的顺利推进表示祝贺! 王主席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环境艺术在我国发展时间虽短,但是,在建设部、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特别是环境艺术委员会的领导下,团结了一大批专家、艺术家和与环境艺术紧密相关的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市政工程、景观设计、水环境保护与利用、灯光照明、新闻出版、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开展环境艺术理论研究,促进环境艺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是骄人的。他谈到,环境艺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生态观、环保观,要以人为本。他指出:环境艺术产业化是环境艺术的振兴发展之路。环境艺术正在逐步形成产业链,要研究和加强行业管理的一系列规范、标准和政策,要打造环境艺术产业集团,带动环境艺术的整体发展。

张元端副主席兼环境艺术委员会会长作了“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主题报告。张会长说,环境艺术是大众的艺术,要生活化。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包含有: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和谐;居住区与城市的和谐。张会长对环境艺术,着重谈了环境艺术的生态性、经济性、文化艺术性。张会长强调,环境艺术要注重生态性,室外环境(自然环境、公共环境)、室内环境,都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的生态性,要认真研究原生环境、次生环境,重点保护、改善、提高原生环境的生态性。环境艺术要讲求经济性,做到适用、经济、美观,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材料、节约用水。他谈到,目前有不少住宅小区的环境存在诸多弊端,比如景观拥挤症,过度修造喷泉,雷同,没有特色。他指出:环境艺术要具有文化内涵,挖掘当地文化,传承文脉,发扬乡土文化。文化艺术灵感来源于乡土、本土。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专家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研究所所长陆志成教授作了“环境艺术设计内涵与外延”的精彩演讲,演示了由他参与主持的“长江三峡大坝环境艺术整治和设计”、“北京鼓楼大街环境整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几个居住小区的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专家委员、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陈汗青教授结合大量的实例和图片资料,作了“城市路际景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演讲。陈院长谈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建设正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城市路际景观建设状况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差强人意。城市路际景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制约或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城市路际景观的发展上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城市道路的规划开始,贯穿于整个城市道路建设的全过程。建设人文、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走廊,已成为我国城市路际景观建设的发展趋势,也为整个社会和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城市路际景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它不仅仅表现在城市路际景观的建设领域,还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设计师和建设者的责任,也需要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参与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它需要我们从长远的高度出发,保持长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中羽教授结合大量的实例和图片,作了“文意形创――城市,文化反思与形象创造”的演讲。高教授指出,由于通讯和交通高速发展,不同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城市中多元文化碰撞、汇集、融合,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和创新,也导致现代城市的趋同化和传统文化的淡化与消失。城市建设要同历史和未来的和谐,同自然生态与环境整体的和谐。先进文化应当带领人类重回自然与和谐的怀抱。在时间和空间两种把握上进行创新,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理念与策略。我国城市环境建设有了很大发展,是整体社会发展的表现。但是更需要认识城市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真反思城市环境建设中的文化浮躁、城市环境系统性规划不足,对我们继续做好城市环境形象是十分必要的。他说,重单体建筑,轻环境规划;重局部景观,轻整体协调;重开发建设,轻经营管理;重外在形态,轻内涵文化;是城市形象建设方面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整合城市结构;规划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弘扬城市文化;历史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工协调;景观与功能结合;已是城市建设中极重要的问题。高委员谈到,环境形象语言离不开环境文化,环境功能,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的把握。公共艺术、雕塑形象,同环境适合、相融、一体与对比、个性、突显,在把握上有个形与神的问题,即外在与内涵的问题。形象表现应当从环境中文而化出,不仅应当同主体融合,又要同整体环境融合,在文化融合中突显视觉彰显力,是设计的智慧。城市环境形象是多元要素的集合。建筑景观系列、公共设施系列、休闲空间系列、公共交通系列、公共艺术系列、文史遗迹系列、导引标识系列、绿化水文系列、商业表现系列、文化活动系列、传播表现系列……所有系列包含丰富的设计项目,例如桥、坊、亭、塔、灯、椅、墙、栏、树、花、石、水……凡是人们视觉接触的的景象,都可以形成特定的观感。城市形象如同一幅丰富多采的大画,把握其中的点线面体的概念,是形象规划的有效策略。点——重要构建、城市大门、地标建筑、独特亮点;线——道路交通、城市轴线、滨水界线、游览路径;面——旧城区、开发区、文化区、商务区、生态区;体——环境空间结构,集点、线、面把握整体。CI表现鲜明的特色,但城市CI不同于企业CI,企业CI是表达企业在市场上的位置,它应合乎行业发展的潮流;城市CI表现城市在大区域中的价值位置,但不是应对某个时期的表现策略;城市CI远不是标志性符号的发散应用,也不仅是对既有载体的“识别”,它更多面对城市本体形态,涉及多层面内容。不仅要营造视觉的景观,更要重视人的环境活动,广场、街区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和谐的公共客厅。强化公共活动空间功能,规划市民休闲项目和服务设施,打造城市旅游休闲、文史休闲、生态休闲……满足市民休憩、健身、交往、游乐、观景等活动要求,营造城市活力。城市要素和城市发展都围绕着人,人们种种经济的、文化的组织活动,构成了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环境规划设计要从人的行为与精神需要出发;功能、环境、形象并重;开发、保护、治理兼顾;整体与个性相结合;历史文化和现代价值相结合;文化主题为支点和轴心。文意形创三个层面:历史优秀文化的传承;当代先进文化的焕发;未来理想文化的开创。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土人景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刘德华以大量的“土人”设计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方案和实例,生动地作了“塑造场所精神,感悟场所特征”演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许多建筑忽视与所在场地关系,不顾历史文脉、地区特点,环境特征的进行设计,淡化了建筑所在场地的地域特色;忽视与城市的关系,建筑造型标新立异,成为一种孤芳自赏表现,而全然不顾城市的统一与完整;设计盲目追求为美而美,单纯地满足视觉功能,照搬照抄,盲目模仿,设计缺乏个性、设计风格迷失、形式混乱,形成“千城一面”的局面。缺乏反映建筑内在场所精神内涵。如何摆脱目前的这种思想偏向和设计误区,刘院长认为我们应更加关注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关注建筑的场所精神。并从场所精神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场所精神”原是古罗马的一种观念,即任何“独立”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场所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所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具有自己的独特气氛,场所所聚集到的意义构成了场所的精神。场所是设计表现的一种本源,设计以场所的方式来解释其自身,反之,人们也采用去表现场所,表达对于世界秩序的感知。从理论上系统去阐述它,是由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在1980年的《场所精神》一书中提出。他在一本书中指出:场所精神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在文化积习和历史积淀 下形成的具有时空限制的外在意义空间。场所精神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和中心议题。场所精神是一种氛围,一种导向,一种活力。场所精神无处不在,任何成功的事物都缺不了一种富有张力的场所精神,一场比赛、一场活动、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套房子、一组建筑,甚至,一个城市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场所精神比场所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场所精神等似于我们生命的灵魂。无论是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等,均是在特定的场地上进行修建的,是对场地的一种有目的的改造。一方面千变万化的场所特征也必然映射到建筑和环境设计之上,会形成建筑和环境的个性与特色。另一方面设计者通过解读场地特征,达到建立与自然和谐的目的。总之,设计的本质是显现场所精神,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场所。建筑师的任务就是要要创造有意味的、有场所精神的场所,诗意的栖所。场地精神可以充分张扬每一区域,每一城市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发挥地区文化特点,充分发展各个地区,各个种文化,环境的多样性和各自的特性。否则,势必会象现在这样,出现设计缺乏个性、风格迷失,形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刘院长最后总结说,场地精神的倡导可以避免目前我国设计行业普遍存在闭门造车,与环境和地域文化相脱离的倾向。重新认识并发掘场地精神可以还原设计的本质,对设计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环境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李存东结合其所在设计院设计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方案”、“布达拉宫周边环境整治及宗角禄康公园改造”、“奥运会国家主体育场景观设计”、“首都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回龙观C06地块文化公园”、“山东临朐滨河花园景观设计”的案例和大量图片作了“景观设计可持续策略及实践”的演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大的概念,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李院长谈到,作为建筑师,作为景观建筑师,我们能做的事情不是高谈阔论,以虚对虚,而是应从点点滴滴的设计实践中去把握可操作的具体环节,去身体力行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李院长归纳出景观设计所需的基本的可持续策略:1、应考虑当地土地使用模式以及对流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提供专用空间、绿色走廊和候鸟迁徙所经路径的地区给野生动物。2、应限制对现有植物的破坏,并且使用天然雨水处理系统,例如生物保持、生物湿地、透水路面和用屋顶绿化净化径流并且促进地下水回注。3、减少对矿物燃料的依赖及应用更纯净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其他可更新能源。4、通过利用树木屏蔽噪音,并以景观的视线组织增加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舒适性体验。5、节约用水并考虑雨水和非饮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6、评价材料在整个使用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效率和性能,尽量从当地的、可更新和可持续获得的资源中寻找无毒的材料,并将生产、安装和维护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降到最小。7、为了使植物在降低维护和灌溉的情况下能继续生存,应使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质的植物材料,最大限度地使用本地物种。限制使用需要高维护的景观美化并且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景观。…… 李存东院长说,问题的关键是观念,是意识,是生活方式。我们应向古人学习,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都表现了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与自然共生而不是惟我独尊。我们也应响应政府的号召,尽可能地实施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策略。但更重要的是要克服无视公共利益、无视环境效益的短期行为、短视行为。从观念上彻底转变,真正节约、务实、自然地生活。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清华工美环境艺术设计所主任设计师、北京龙之杰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黄剑结合她的景观雕塑设计和成功案例,作了“现代生活艺术化、现代艺术生活化”的精彩演讲。她谈到,“现代艺术生活化”,是对现代艺术的形式和理念,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以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为载体,运用于生活的许多方面;“现代生活的艺术化”,是将现代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其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效。她主张,公共艺术是从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公共艺术要尊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即作品所在的区域的历史文化与时代风貌;自然环境是指作品所在区域的建筑、景观、园林等,公共艺术作品一定要与环境融合生成。黄剑常务理事强调,公共艺术要求艺术家具有对公众负责、对建设方负责、对安全负责、对环境负责、对艺术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雅力苑环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利在大会上重点介绍了由我会和文化部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公共环境艺术摄影大赛宗旨、意义、目标和组织进展情况,并作了结合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灯光照明艺术作了“照明环境艺术”的精彩演讲。

获得中国环境艺术示范项目称号的代表:天津泰达集团、广东和平生态旅游投资集团在,以及北京丽都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建筑设研究计院及其风景园林分院、北京中雕环亚雕塑公司、浙江绿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常州华艺市政园林公司、浙江吉安竹工艺发展中心、广州珠江实业集团等单位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杨亚彪常务副秘书长向大会通报了第二次会长办公会扩大会议的精神。秘书处和示范工程办公室将在大家的支持和配合下,团结更多有志于环境艺术的人才和机构,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搭建中国环境艺术发展的国家级平台,通过为会员服务、为艺术家扬名、为企业家盈利、为百姓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推进中国环境艺术的健康发展。

王大恒常务主席高度评价和肯定了此次会议。肯定了秘书处和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希望踏实工作,加快步伐,发挥国家级环境艺术协会的作用,为我国环境艺术产业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张元端会长作了会议总结,部署了发展会员,成立学生分会,继续加大力度,积极稳妥,严格认真地推进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加强已经获得示范称号的项目的监督和宣传示范工作,推出更多的示范项目,积极引导中国环境艺术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