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前沿资讯 >> 文旅创意
正文
流淌在指尖的音乐——建筑未来流行态势片面观

流淌在指尖的音乐——建筑未来流行态势片面观

   作者:海北

 

 

关于建筑,从来,地产界是以一种非理论的实体进行论证的。但是,这种实体,又极柔和的掺加了理论的线条和脉络。对于建筑的各种雏形和既成的实物,不同的形体代表着不同的理念和不同的文化内涵。有雄伟的楼盘外观,有小巧玲珑的雨乡阁楼,有精致的错落布局,有巧妙的文化渗透,有超尘脱俗的意境,有人间仙境的再版,有外来建筑的模型,有自我意识的表现,有本土内涵的展示……总之,不同的建筑以不同的节奏和动感线条展示着自身的经典与魅力,也用不同的符号和个性语言演绎着建筑的下一步节奏。发展,就是不停止的存在,就是以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建筑发展的时代,贯穿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从来,就没有静止存在的建筑和美学观点,建筑的动感与美的存在都是以发展的线条节奏为基础的。如果观山之雄伟而生发颇多感慨,那雄伟壮观的建筑外观就是对发展的一种借鉴与欣赏;如果身临其境的是江南雨乡的柔婉,那么清丽随和微波荡漾的潺潺流水边际,就是山野风味的别墅格局之形态,这也是对美对建筑的一种全新的领悟。更多的,应该是照顾了建筑与时代与发展的需要。

    面对大形势下的现代建筑形态与格局,很多设计者与开发商应该能感到这样的一种内在压力——建筑不应该为建筑而存在,而应该为人文为环境而发展。但是,面对似乎僵硬的建筑市场,跟形势学模样就成了一种时髦。当然,不能说设计者与开发商缺乏思考的头脑和敏感的市场感知力抑或是市场触觉,只能说是时代与市场与建筑,没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能共同形成双赢局面的态势。这,应该是建筑的悲哀,换大的概念而言,应该说是人的悲哀,建筑者和设计师的悲哀……反观这种悲哀,无形的伤感与压力与建筑同在,以排山倒海的压力扑面而来。建筑市场的麻木与迷醉,开发商人的唯利与贪婪,建筑格局的落后与喘息……很多的原因和因素,使原本归属于建筑派系的规则系统紊乱,从而埋下了今日的苦果。当然,有责任心的建筑者与设计师是不会在这种局面下袖手旁观的,他们会凭借建筑原有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内涵,在建筑本位精髓的影响与感染下,循着建筑发展的理论,依仗火热的激情与不屈的斗志,再创建筑发展的新局面。只是,怎样的一种局面才是市场需求和短期发展(且照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着力点?模仿海外建筑的模型与风格,并不能树立异族风格的魅力;沉沦于传统建筑的泥沼,又会使建筑创新的步骤紊乱;毫无根据的凭空想象,只会使建筑创新的根基不稳……只有在照顾到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建筑理论,掺和外来建筑精髓,糅添建筑发展需求因素,适应时代发展和建筑创新的要求,一种全新的建筑创新新时代才会横空出世,誉满全球……不过,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到底引领市场的建筑创新手段从何处着力并率先起步会比较合理呢?

    发展的观点,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必须在一个合理的定点的支撑下,才能实现建筑创新的目标。从现代理论的角度出发,建筑在一定意义上的概念就是满足消费者和开发商的需要。理顺建筑的理论思维,是寻找建筑创新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之所在。创新,不应只是一种口号,更多的应是一种对大体的负责任,对历史对建筑的一脉相承。建筑创新,应该在历史与文化的熏陶下,摒弃杂七杂八的歪枝斜叶,沿着一条既定的建筑文化大道,把未来建筑的创新大任继承和发扬好。什么是发展?对建筑创新的发展,应该这样理解:发展,就是在原有建筑模式和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地域、气候、文化、风俗等因素,用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寻求建筑存在与发展的新原理,不只是单纯的建筑模式、理论、框架的改变,应该是建筑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层次感的再一次升华。

对未来建筑的理解与参悟,应该站在一个客观、公正、公平、先锋、前沿、时尚、潮流的位置上,并且,对未来建筑的企盼与渴望,迫切的要求人类对自身的生存客体作一个客观的认知与分析。那么,到底怎样的一种建筑模式才是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全面发展的模式无疑是最得体的,但是,全面发展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的。因为,在照顾到建筑全方位因素的同时,片面的局部发展也是一种有利于建筑发展的趋势。只是,在地产发展的进程中,会有人注意到全方位与局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吗?时下,人类对建筑创新的心理感应可能就是一种欲得之而后快却不得之而期盼的无奈。

    抑或者,在建筑创新的格局中,人类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得不到的东西往往就是最好的。这种独特的心理特征,在房地产开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浏览一下各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可以发现其中带有欧洲风情的占有相当比重。诸如法国浪漫、瑞士风格、意大利情调这种异国他乡的东西,在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传播很快。从外观形式和内部构造上来看,欧洲现在的民居的确有它的个性特点:层高较高,窗户普遍直接落地;窗户使用中空玻璃;窗框材料使用木、铝合金和塑钢,配上结实的把手,使整个窗户显得厚重实在;门窗都是内开式的,窗外多有外开式百叶;室内屋顶一般喜欢用石膏边装饰,也有只在吊灯上方用石膏装饰,其余部分不做任何装饰的;外墙采用涂料居多,也有少部分是贴面砖;墙外做上大量装饰性的假阳台……但这种新风格建筑与其祖先的建筑相比,却相对逊色不少。以意大利为例,那里本是西式建筑发源地,古建筑成就极其辉煌,但罗马新市区的标志建筑和办公建筑既丑陋又粗糙,所谓的新风格建筑仅仅是模仿了古建筑某些好的尺度比例而已。从这个角度出发,就可以看出在建筑创新的进程中,全方位与局部的不相适应,是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质量和发展的。

    然而现实同理想的差距并未能阻止人们对异域建筑风格的追求。意大利比萨罗曼时期的建筑群闻名于世,城市北面的大教堂与周围的斜塔、洗礼堂和圣公墓等一起构成了目前世界上最优美的一组独特风格的作品。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从城南波波利花园山头的观景台望去,位于阿尔诺河对面平原上的城市尽收眼底;远处绿色的山峦形成了作为文艺复兴起始标志的大教堂的红色穹顶和韦奇奥宫钟楼的壮阔背景。维罗纳的青草广场曾是古罗马时期进行马车比赛的公共广场。锡耶纳城的街道基本上沿地形布置,曲折多变,宽窄不一,产生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们能把这些历史存在和文化遗产移植过来吗?显然不可能!建筑物是属于它的所建之地的,一座中国式建筑之所以看起来是中式的,是因为它是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设计的,而且取材于当地的建材,包括这些建筑的外观也是由当时的建筑技术所决定。如今的建筑技术虽然不成问题了,但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不能复制的!因此在我们东方的土地上再现地道的欧式建筑是不可能的,顶多是建筑设计上的一致,精髓和神韵都是无法把握的。但尽管如此,这种建筑上的模仿秀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首先,给楼盘起上一个欧式名称,然后在实际建造时来点形式设计上的渲染:配上古希腊风格的柱子、古罗马格调的顶以及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雕塑之类的东西。这种建筑因为奇异、因为不同凡响,还是能博来几阵掌声和几多赞誉的。其次,这种建筑可以唤起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憧憬!从生理学的原理看,人的生活需要不同方式的调剂:体力活干多了,想去玩点脑力;思考问题太累了,需要舒展一下筋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如果长时间处在一种背景环境下,再舒适也会产生厌烦情绪。人的生活需要不同情景的置换,这样才比较合理。如果人们栖息的场所能与工作地点的环境既相互反差又相互协调的话,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这,就无疑形成了中外结合、借他山之石以成己山之玉的巧妙组合。很大程度上而言,在这么一种思维与性格使然的情况下,建筑创新就会很快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简单的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在传统与创新的节奏上,一定要保持双方的持续平衡,保持双方在同一个制高点上的共同受益与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一个好的建筑,当它矗立在人的面前时,给人的那种感觉应该就是——犹如一阵轻风拂过人的脸庞,犹如一阵鸟语在人的耳边呢喃,犹如钢琴师那矫健的手指头拂过琴键,犹如音乐家的歌喉初绽一般……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这样的词语在鹤立鸡群的建筑面前,都会相形见拙的。本来,经典建筑就是设计者与建造者灵魂与思维在既定轨道的瞬间闪光。莫扎特的音乐,是仗着音乐神童的魅力,才经久不衰的;而建筑的魅力,也只有在建筑奇才的烘托下,才会褶褶闪光的。很大程度上,建筑又不同于音乐。音乐,可以随着音乐师灵魂的悸动随意自己的个性与身姿颤动,而建筑,只有在建筑理论与实践根基的前提下,才能在设计者与建筑师的手底下舞姿曼妙,征服人的眼球……不管建筑的历史使命有多艰巨,人类的使命就是寻找灵魂深处激发无穷潜力的东西。对建筑创新的理解,应该彻底加入思维与灵魂的磨练。

    寻找,就能找见。这,似乎就是一种真理。的确,在追求建筑成长的年代,只要寻找,那种建筑创新的理论就会在一浪又一浪的冲击中日益成熟起来的。而建筑创新的过程,无疑就是建筑成长的过程。顺着这种思路,不难感觉到,其实,这种思路与这种思维方式,正是音乐走过来的路径。探索,经历,磨练,成果,淘汰,再探索……这样的模式,决定了建筑创新的道路之艰。而让人欣慰的是,不管艰巨的路途多遥远,在某一个总结性的中途总结点,音乐的成绩说明了一点——只要奋斗,只要方式合理,付出总会有回报。不是音乐,却抖动着音乐般的线条;不是音乐,却谱写着音乐式的节奏……

    其实,无论哪一种建筑,都是人类灵魂深处的杰出作品。现成的作品,就是对历史对文化对建筑最好的证明。对于建筑创新的格局,不要祈求过于完美。完美,只是一个终结性的语言总结,而对于建筑艺术来讲,只能追求一步又一步的完美,绝对不能寻求最终的完美。如果一味的追求静止的完美,那建筑的灵魂就会在一个稍显完美的阶段性胜利后灰飞烟灭。追求建筑艺术的完美,应该秉求这样一个观点——在静止的生态系统寻找运动的规律性,在运动的现生态面前寻找静止建筑观的优势,将二者的优点合二为一。总之一句话,建筑创新,应该站在一个科学发展的立场,将运动与静止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原生态的建筑作品没有罪,弊病的存在只是一些相关元素的影响。而对于原生态的建筑而言,只要摒弃传统建筑携带的弊病,原生态建筑的衍生品就是建筑创新的产物。建筑创新的过程,换而言之,就是新生建筑代替原生建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