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试点)-
第一个中国环境艺术示范文化街区
“文殊坊”的实施者----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按照“保护历史、保护文化”的方针,以“就地保护、统一规划”、“修旧如旧、原貌重建”的原则,致力于弘扬与传承蜀文化的精华和民居建筑文脉,坚持开发建设与保护环境并重、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共融的开发理念,打破了以往城市拆迁建设的传统模式,力求再现古老街区的历史风貌,恢复原有的“九街十庙”的传统格局和老成都院落街坊的城市肌理,并高度重视古文化街区环境的文化艺术性。
为此,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积极申报“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试点)―中国环境艺术示范文化街区”。
专家组认为:成都文殊坊作为成都市政府规划的历史文化保护片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弘扬历史文化和打造环境艺术精品的执着追求,充分研究传统街区格局和川西建筑形制,把佛禅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环境艺术巧妙融合,完成了整体规划与一期工程的建设。专家组认为“文殊坊”符合“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导则”的标准,专家组同意成都文殊坊项目成为“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试点)”。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勇敢承诺、执着追求、大胆探索、艰辛付出、精彩回报,必将奏出天府之国的新乐章,谱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新篇章。
相信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在成都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认真总结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继续探索艺术文化品牌发展战略,一定能圆满完成试点任务,真正发挥示范作用,以推动我国环境艺术的健康发展。
文殊坊——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成都市政府规划的历史文化保护片区、旅游休闲商业区,是以民俗文化、佛禅文化为主题特色,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充分体现成都人文历史精髓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胜地。
景区占地面积
一、景区资源及独特性,在世界、全国、本省和本市的意义与地位,以及近近几年游客的数量。
(一)景区资源及独特性
1、建筑文化特色
文殊坊——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为纽带,以九街十庙的规模和“街、巷、院”的建筑空间格局,构成近400亩的川西建筑风情群落。
文殊坊重现了老成都街坊肌理,“九街十庙、庭院艺坊”的格局再现了走大街——穿小巷——跨门道——进院落——上堂屋——入居室的生活情趣。保护修复后的五大历史院落,概括了老成都住宅的各种类型:前店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平行二合院式;L形拐尺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大院套小院等形式。整个街区街巷连接,院院相套,空间曲径通幽步移景异,一座功能完备的川西建筑博物馆展现无遗。
文殊坊建筑文化艺术不光体现在建筑本身,其意蕴深刻的建筑楹联亦堪称中外一绝。景区内保护院落的楹联、匾额,由四川省和成都市楹联协会的萧炬、张绍诚、冯修齐、李兴辉、冯广宏、张骥子等蜀中文化大师撰文,并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景区的楹联、匾额和商家店招特邀国家级大师书写,如著名国画大师、国家画院院长
(二)宗教文化特色
文殊坊街区,汇聚了中国四大禅林之一、川西第一禅林的文殊院,中国第一比丘尼的金沙庵以及白云寺、五岳宫、照应祠、楞枷庵、弥勒庵、东岳庙、娘娘庙、爱道堂等十余座庙宇,是目前中国都市中心拥有数量最多的和最集中的禅院休闲区。
文殊院千余年庙貌如初,逶迤400余米的红墙,在浮华的现代都市里实为罕见,堪称一绝;还有清康熙皇帝为文殊院亲笔题词“空林”的佳话;也有唐玄奘佛骨残片之佛教瑰宝等文物荟萃。
文殊坊按照“中国都市第一禅林”的构想,规划以空林禅道、文殊院两条街为主,成为中国最大禅文化主题商街,形成以禅文化为核心的都市“禅游”目的地,成为“成都一日游”的重要部分,打造成都新的禅游人文地图。
(三)民俗文化特色
文殊坊旅游景区以历史文化街区固有的川西建筑、宫观寺庙、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为内涵,将成都的休闲文化、旅游文化、美食文化、市井文化、茶文化、水文化、酒文化、曲艺文化等发扬光大,塑造了融川西建筑之灵气、巴蜀文化之精华、古老成都之繁荣、佛禅文化之意蕴的 “中国都市第一禅林”,是名副其实的川西“民俗大观园”、“都市文化休闲旅游第一街”。
4、人文环境特色
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保存着和即将恢复的大量寺庙、院落、古街、老巷,凝聚了成都古老而厚重的辉煌历史,形成了无法复制、不可替代的特殊化和差异化特征。
文殊院区域,自蜀王开王城至今,历经各朝历代的繁荣鼎盛和战祸损毁而香火不断、人气不衰。沧桑巨变、兴衰荣辱,不但将文殊院区域锤炼成了中国西部大地上的一块风水宝地,同时也培养了成都人民处变不惊、从容淡定的人文气质。
特别自明末清初以来,饱经战乱的人们满怀向往和平的强烈意愿,寄望于以“慈”、“善”“智”、“慧”为本旨的佛禅宗教,在这个成都平原中心重建和新建了以文殊院为代表的“都市禅林”,以祈求安宁祥和的社会局面和人居生活。兴盛的香火带来了人气的鼎沸、商业的繁荣和良好的人居氛围。在这里,天府沃土滋养出的闲逸悠哉的世俗生活观念与佛学禅宗所倡导的空灵淡静的宗教哲学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造就了寺庙禅院林立、街市里巷遍布、庭院作坊汇集的城市核心圈,从而形成了中华大地上独特的宗教和世俗紧密结合的休闲生活方式,并传承至今光大为“休闲之都”这一现代城市定位理念,其历史根脉盖源于此。
今天的文殊院片区,受千百年来文殊院存在的影响,已在人们特别是本土市民心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观念,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习俗继承,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景区在世界、全国、本省和本市的意义与地位,以及近几年游客的数量。
文殊坊作为成都市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在保护性规划建设实施的过程中集中保护了宗教文化和川西民居建筑文化。在景区内以文殊院为代表的川西第一禅院与爱道堂、五岳宫、古白云寺为代表的十几座庙宇,形成了中国都市第一禅林,在全国享有盛誉。是海内外旅游者和本土市民体验佛禅文化的地方。景区内以五个核心保护院落为代表的川西民居保护区,对独树一帜的川西民居建筑文化进行了集中的保护和演绎,对世界民居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川西民居院落为载体,景区内集中保护和恢复了四川特有的民俗文化和产品,如蜀锦、蜀绣、成都漆器、蚕丝等。这些特有的文化和丰富的民俗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从
二、景区的总体规划、实施与保护
1、保护性规划创新
整个景区遵循政府“保护历史、保护文化”的方针,以“就地保护、统一规划”、“修旧如旧、原貌重建”的原则,打破了以往城市拆迁建设的传统模式,力求再现古老街区的历史风貌,恢复原有的“九街十庙”的传统格局和老成都院落街坊的城市肌理。
规划中,一是保留了历史街道的现状走向(遇弯就弯)、空间尺度与街名。保护区内珠宝街、五岳宫街、头福街、福善街、西珠市街等街道都经过更新施工,忠实保存了其历史原貌,同时完善了污雨水分流、水电气管网、通讯网络等市政管线设施。街道两边经营店面,既保留了过去成都传统沿街为市的特点,店面亦由单一的沿街经营发展至纵深院落,使街市更加繁荣,老百姓在怀旧的记忆中流连忘返。
其二是对传统城市肌理的细胞—院落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成都北区传统上商贸发达,文化昌盛,达官显贵、富贵豪门看中此风水宝地,纷纷在此建基立业。因此,这个区域历史上公馆林立,装修考究,园林精致。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不少高质量的民居院落,五十年代以后,大都变成了大杂院,原来一户一院的开阔空间,大都被临时搭建的厨房、卧室所堵塞。不过从专业角度看,不少院落风韵犹存、格局尚在,经过整治,有可能恢复到它的健康状态。
受政府的指派,中房公司于2004年11月成立了由薛玉川总经理为首的项目班子。首先制定了抢救方案。确定了酱园公所56号、原头福街39号、马家花园、珠宝街28号、38号、原五岳宫街21号为保护院落。另外5个斗门(龙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一并列入保护之列。经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讨论同意,对上述遗存实施就地或迁建落架维修,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采用测绘、拍摄,作了整合设计施工图。
通过维修与复建完整地保留了院落的民居风格,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按照专家评审会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与调整。每个院落外闭内敞,传统布局的房间、堂屋和天井空间亲切宜人,令人向往。黎明凭窗早读、喜迎晨曦,精神百倍。院中有院的布局,把街、巷、院串通得井井有条,出入自由,巷巷相通,在还其本来面目的基础上,传承优秀建筑历史。
目前公司还有待于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个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完成更大面积的改造,使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更具吸引力。
2、建筑设计创新
①在保证建筑群的传统川西民居风格的同时,其使用功能与时代同步,有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②落架大修的传统院落增添了各种当今新技术的设备设施(如空调、卫生间、通讯、给排水、电气、煤气、环保节能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与更新),用材等级也适当提高,使之适应社会的进步。
③复建、配建与新建建筑,在平面与外观设计上严格按照传统的老成都城市肌理,外装修亦采用传统工艺施工,但内部功能已全部现代化了,除了各项新技术的采用其设备机房、停车场亦利用了地下空间。
三、景区的视觉冲击力、旅游标志物、交通组织、游客管理系统
1、景区的视觉冲击力
老成都的街市、成都人优游闲适的生活(见照片)
民俗、民间艺术(见照片)
茶楼、酒肆、川菜、名小吃(见照片)
成都人的真实生活在文殊坊这座天然舞台上活色生香的展现在游人面前,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2、旅游标志物
牌坊、经幢、红墙、照壁、山门、佛堂、街、巷、院(见照片)
3、交通组织:
①城市干道交通:人民中路、文武路、草市街、太安西路。(见照片)
1、3、5、7、14、16、37、55、61、62、64、75、80、99等线路通过人民中路、草市街、德盛路公交停车站台下车从文殊坊牌坊进入景区,景区边设置旅游大巴停车场,内设地下停车场,保障交通和停车的便利性。
②到达交通:白家塘-通顺桥,头福街-白云寺街
③保护区内交通:步行街
注:见交通组织总图
4、游客管理系统:
①服务质量
按照国家AAAA景区的服务质量要求和标准,文殊坊景区向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服务,设置成都各地及文殊坊自身旅游产品资料的赠阅资料架,并保证资料的双语和四语的可读性,针对游客对景区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援助、寻求资料等进行全面服务,现场向游客展示文殊坊旅游资源和进行中英文导游讲解,设置景区游客投诉点、客户服务中心,保证游客在遇到观光、消费和可能出现纠纷等实际问题上能有效解决问题,景区内设置有文明用语劝解员、景区双语导游讲解、设置残疾人援助车,可租赁使用,阶梯进入采用缓坡道、设置雨伞架、急救箱、广播呼叫系统援助系统等多项服务,并配套有意见书的签写。在工程服务体系上24小时检查和维护,确保景区内经营者的基础设施和游客对设施使用的顺畅。服务质量达到游客投诉率低于3%、满意度达到90%的标准。
②卫生条件
按AAAA景区的环保卫生要求,文殊坊做到了精耕细作,细节的严格控制和保持状态,目前景区内配置专业保洁人员36人,园艺工2人,白天保障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的打扫和垃圾的清运,晚上对街面进行冲洗,确保景区每天开放的清爽整洁。
目前景区公共区域配置木质、铁制垃圾桶100个,采用中英双语标识引导垃圾回收,清运垃圾工随时检查垃圾桶状况,及时进行清运。
确保保证景区内公共区域街道地面无烟头、无纸屑,小吃区地面保证无油污、油渍,指示牌、路灯保证无蜘蛛网等的卫生达标要求。
保证景区内卫生间的卫生达到无异味、无垃圾、无漏水现象,地面、台面、镜面无水迹,配备安全卫生纸,保障游客的舒畅和便捷,每日定期对小便池、蹲位、马桶进行3-4次消毒,达到最佳的旅游景区卫生条件标准。
③公共信息图形标识
根据国际旅游标识的标准,文殊坊街区、院落旅游导视系统,采用了中英双语图解和指示,保障游客能充分识别景区结构和路线。对旅游商业经营者采用了对文化牌匾的中、英、日、韩四国语言的标识,让国际游客能充分了解景区内旅游产品的信息。文殊坊室外电子触摸屏、导游图的公开发放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旅游自助咨询的公共信息标识,景区内特色的道旗、灯箱、灯笼灯光工程等也对信息的宣传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文殊坊导视系统具有浓郁的本土文化内涵,与传统的川西民居建筑完美结合,成为了景区内的一大亮点。
四、景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设备和措施状况、经营与居民利益机制的合理性
(一)景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设备和措施状况
根据AAAA级景区对安全保障系统的要求,文殊坊景区制定了安全保障预案,确保景区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置。
在开发建设前后进行了系统配置和调整完善。目前配备有退伍军人为主的高素质安保人员36人,24小时轮班值勤,确保全天候的景区流动安全保障。配备与成都市安全保障网络系统联网的红外线天网探头设置,使得整体景区和周边市政配套在覆盖监控范围内,由文殊坊监控室进行全天搜索,确保景区内公共区域在事件的处理上及时反馈信息并作出处理反应。
文殊坊为保障游客的服务质量,特设立成都第一个中英双语服务警务室,确保景区设施、财物、游客等安全保障,并提供安全保障咨询。
在交通管理和安全保障上,在街区繁华地带、人流集中区域设置交通禁停、疏导、停车标识,并由专职旅游交通安全人员对交通进行引导和疏散,确保景区内旅游大巴的指定停放和地下停车的指示和安全保障,从而保障景区整体交通的顺畅、引导、疏散和停放的安全性。
(二)经营与居民利益机制的合理性
景区内成立经营者管理委员会,使开发管理方与经营者形成旅游商业联盟,共同研究执行旅游创新策划活动,共同营造景区旅游文化及商业氛围。同时保持景区内旅游文化和商业活动不断举办、推呈出新,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商业运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