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设与环境艺术 >> 理论精粹
正文
树立建设文化观念 实现环境艺术产业化

  

 

 

树立建设文化观念 实现环境艺术产业化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大恒教授

在2010中国环境艺术上海世博交流会上的讲话

  

大家上午好!

在世博会硕果累累的金秋时刻,我们欢聚上海,一起学习交流世博经验,探索人类生态文明和美好未来生活,对我国城市文化、环境艺术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要通过世博会生动的实例,强有力地树立建设文化环境艺术观念。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建设文化的重大意义,加快环境艺术产业化步伐,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党中央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7月23日政治局集中学习、专题研究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大计,为新兴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对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文化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

城市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建设文化、环境艺术。站在文化的角度看建设,你会感到世间一切事物都与建设有关,建设二字含义广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离不开建设,推进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更离不开建设。从物质方面看建设,建设是生产力,从精神方面看建设,建设是文化。人们把建筑、音乐、表演艺术称之为三大艺术,同时又把建筑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千姿百态的各种建筑构成了城市的主体,因此,建设文化、环境艺术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城市的主旋律。建设文化艺术的内容十分广泛,建设是大文化,是群众文化,是综合文化、是和谐文化,是社会集体的创造,是时代的产物。可以将建设文化分为两个概念:一种是广义建设文化,一种是狭义的建设文化。广义包括各个领域,狭义专指城乡建设系统,又主要体现在产业文化、城市文化艺术、居住文化艺术、环境文化艺术、建筑文化艺术、园林文化艺术、规划艺术、设计艺术、水文化、环卫文化等等,由此构成了建设文化艺术体系。

从中国建设史来看,万里长城、千里运河,两大震惊世界的伟大的建筑工程,就是古代建设文化艺术的标志性的建筑,建设万里长城产生了长城文化,建设京杭大运河产生了运河文化。繁荣了沿线的城镇,创造了东方文明。这是建设文化环境艺术的结晶。长城在高山峻岭中绵延,雄伟壮丽;运河在大地上水流奔涌,碧波荡漾,山高水长,气象万千。千百年来两大古建工程向世人讲述着一个真理,就是建设是孕育文化生长的摇篮,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提高城市管理干部,规划设计施工人员对建设文化艺术的认识,确立建设文化观念,创新文化业态,发挥建设文化,环境艺术在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增强和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高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建设文化、环境艺术的理念还局限在产业系统和学术界的呐喊与呼唤,还没有达到全社会的普及。

一个理念,一个新的观点的提出和发展,是一个相当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我亲自参加了开展理论研究、创办建设文化、环境艺术团队、组织社会实践等工作,经过了25年的探索,体会深刻。建设文化、环境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将建设与文化、环境与艺术作为统一体,提出建设文化、环境艺术概念,进行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建设是在现代开始的。存在决定意识,人们在城市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才产生了环境保护的概念。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城市的特色危机,1987年亚洲建协在马尼拉开会,主题就叫《特色的危机》可见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南方北方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文化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住宅区的样式、色彩都是一个样,经常出现小学生放学回家找不到家门的情况,有时候连大人一不注意也会走错门。建筑的一张图纸、一个标准,导致城市的千城一面,环境艺术严重欠缺的现象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家开始探索城市特色问题。环境艺术开始走向社会的大舞台,建设部各届领导十分重视城市环境艺术工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时任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林汉雄亲自指导并参与环境艺术理论研究,出任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的顾问。他在《城市环境美学研究》一书的序言中记录了城市环境艺术建设的历史足迹。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城市环境美的研究和实践为广大群众所关心,为广大群众所参与,这种美学与城市建设实践紧密结合,使美学从哲学家的科学殿堂走了出来,从美学家的书斋里走了出来,走向社会的实践,走向广大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原建设部副部长肖桐、杨慎、周干峙,建筑大师、两院院士吴良镛、科学家钱学森、经济学家于光远、美术大师刘开渠,以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都积极的支持,亲自参与,广泛开展环境艺术理论研究,推动了新兴环境艺术产业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开展城市环境艺术理论研究和城市文化建设活动的情况。

上海是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城市,我亲自参加过由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和中国市长协会、全国市长培训中心、上海松江区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现代城市管理文化研讨会。大会有50多名各城市的市长和建委主任参加,大会开的非常的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个城市的市长、领导人,他对城市文化、环境艺术认知度的高度重视,将对城市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比如大庆市的领导在参加了城市文化研讨会后,他把文化知识运用到对城市整体管理之中,对所有报批的项目都规定必须有环境艺术规划,否则不予受理,他这一关把的非常好,有利的推动了城市文化、环境艺术的发展。上海在研讨会后还单独的邀请部领导同志到上海专题讲课,对局级干部进行了城市文化的专题培训。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精彩,成为全球的盛会,是上海党政领导长期重视建设文化、环境艺术的必然结果。

促进我国环境艺术的发展有两个要素:

一是1981年,第十四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确定为“建筑、人、环境”,从而在国际上推动了环境与建设文化艺术观念的发展。二是1984年成立了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对建设文化、环境艺术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环境艺术发展,1992年经建设部、民政部批准,又组建了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这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的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从此,在全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环境艺术专业研究与实践工作。

第一届环艺委由时任建设部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出任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等专家任副会长,规划设计建筑专业大学的教授等各方面专家出任理事,从组织上保证了高水平、高起点和学术性、专业性。环艺委的成立在国内外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得到各界专家、社会名流和各级领导的热情的支持。

现在是第二届,由原国务院房改办主任、原建设部房地产业司司长、体改法规司司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元端担任会长。现在正带领大家走在环境艺术产业化的征程之中。

多年来,环境艺术委员会在全国开展了20多项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专业活动。比如举办了中国当代环境艺术评选活动;根据钱学森先生的建议举办了山水城市研讨会;举办了住宅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举办了当代建筑文化十年纪念会;举办了全国城市绿化美化环境艺术研讨会;举办了全国校园环境艺术建设先进经验交流会;举办了首届中国建设环境艺术高峰论坛;并连续举办多届环境艺术高峰论坛,形成了中国环境艺术品牌论坛。积极组织环境艺术的实践,在全国开展环境艺术示范工程试点、示范工作,并多次举办了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交流会;组织了建设文化环境艺术领域最高奖-中国环境艺术奖评选,先后评选出第一届(2008)和第二届(2009)中国环境艺术奖,开展了环境艺术等级评定工作等。

环境艺术师在我国的诞生和环境艺术企业艺术等级评定,这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大创举,是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落实党中央创新文化业态战略的具体行动。这一利国利民之举,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的支持。

环境艺术委员会带领全体会员,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深入的开展产业文化研究,在理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培养了一支环境艺术专业人才队伍。在全国的环境艺术创作上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园林、景观、雕塑、喷泉、灯光和桥梁、景区、街区、住区、城市等环境艺术文化创意作品,为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增光添彩,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建设报、中国环境报、大公报等新闻单位,先后对各项活动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对环境艺术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环境艺术行业的发展。

新世纪的改革大潮,以排山倒海之势猛烈的推动了城市建设文化、环境艺术的大发展。今天我们相聚上海,是因为已有159年历史的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智慧、科学、艺术成果的大舞台,是最全面、最生动、最深刻的展示城市建设文化、环境艺术的大课堂,是城市文化艺术的丰碑。从国际看,巴黎在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时举办了世博会,为此而建的埃菲尔铁塔创造了城市文化、环境艺术的奇迹,不仅成为举世闻名的法国标志性建筑,也成为城市文化环境艺术与城市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典范。上海世博会更显风流,有8项入选世界之最记录,参加的国家和组织最多,有240多个,是历届之最,建场馆最多;生态绿墙面积最大;太阳能屋面单体面积最大;水晶矩阵面积最大;园区保护老建筑物最多;志愿者人数最多;园区面积最大。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上海世博园中人们尽情地观赏中华文明与世界艺术,这是人类智慧的风景线。但是在赞美之时,不要忘记,人是发展的前提,马克思早就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是发展的动力。”是建设者用神奇的双手把世博会构筑得流光溢彩,是环境艺术家在世博园中巧妙地将世界科学艺术,现代城市文化定格在黄埔江岸,把世博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里,不同国家的人群云集,不同文化相映相生,尽显人类新时代的创新成果。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离不开建设,只有靠环境艺术才能让城市更美丽!上海世博会的强劲东风向世人宣告:建设文化、环境艺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是让生活更美好的最重要的因素。

今天,人们通过对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两个精品工程的了解,更加清楚的看到了北京奥运工程建设产生了北京奥运文化,上海世博工程建设,孕育了上海世博文化。这是生动的现实,这就是中国建设者、环境艺术师奉献给人类最珍贵的文化艺术财富,他们的功绩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在此我代表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向荣获环境艺术师的各位同志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你们是全国第一代环境艺术师,是新兴文化艺术业态的创始人,肩负着时代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希望和未来寄托在你们身上,任务既艰巨又光荣。因此,我提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忆往昔,业绩辉煌,看今朝,任重道远,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建设文化理念,努力实现环境艺术产业化。肩负起创新文化业态开拓者的重担。为什么强调环境艺术产业化,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二是国际竞争,抢占制高点的需要。三是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四是人民生活的需要。为此我真诚的希望环艺委,围绕上述目标制定研究我国环境艺术产业化规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动环境艺术向其它产业渗透,使文化与科技经济相融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创新能力,展现将文化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和力量。

今天的市场需求,是由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在制造着传奇,书写着最新的消费文化。因此,我们要在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公司的作用,要以文化创意为主线,培育骨干环境艺术企业,要积极努力,为组建国家级大型环境艺术集团公司实施重大项目带动作用,为企业竞争国内外重大环境艺术和文化项目创造条件。

建设文化、环境艺术不仅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财富,这是一所金矿,它在等待着勇敢者去开发。怎样创造一个美好的空间,建设生态环保、低碳经济、文化繁荣的城市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社会各界团结起来,唤起人们对城市建设文化、环境艺术的重视,通过科学的研究,深入探讨构筑建设文化艺术体系,大胆创新,形成系统理论工程,以新的声音、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观点,突破传统的制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环境艺术产业化。

新世纪的东风吹起,春风吹绿了城乡大地,建设者、环境艺术师用热血和智慧,谱写着城乡建设动人心弦的立体交响曲。这是奉献给党和人民的无限深情。

让我们团结起来,满怀信心,为实现环境艺术产业化而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