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设与环境艺术 >> 理论精粹
正文
弘扬环境艺术 促进城市发展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2008’中国环境艺术高峰论坛

 

弘扬环境艺术 促进城市发展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十月二十四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显示了新的活力,城乡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速度和规模、住宅区的建设速度与规模空前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艺术已经成为城镇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各地在城市设计和运营中对功能与艺术完美结合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由建设部组织的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式居住区,推进环境艺术示范工程的工作,以及北京2008奥运场馆、三峡大坝、上海世博会场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等的建设,新城镇建设、老城区保护与发展、校园环境建设、科技园区环境建设、房地产综合开发等,无不越来越注重环境艺术。这极大地促进了环境艺术行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出现了环境艺术的热潮,城市在发展中更加舒适、美丽,城乡环境艺术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由于我国环境艺术尚处于“有行无思”、“有行无业”,没有设立具有综合知识、对环境建设进行艺术总体设计、协调、控制、管理,并组织指导实现环境和谐与艺术化的复合型人员的职业――环境艺术设计师,致使现在有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目完成得不够好。比如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打补丁的东西;比如房地产开发建设中,舍弃中国传统的天地万物和谐统一的“天人和一”境界,欧陆风、北美风盛行;比如景观园林设计建设中,不重视乡土植物,移栽大树,植树造景,失去“虽由人做,宛若天开”的艺术境意,失去民族文化精髓和东方文化神韵;比如建筑设计,“城市建筑无根”和“中国建筑不中国”比比皆是,中国的城市建筑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系统地否定本民族的文化,许多人在“世界主义”的文化虚幻中盲从于泊来的艺术;比如古城镇、古街道在继承和表述传统文化的举动中,要么保护古迹要么抄袭传统,大规模的仿古建筑缺乏时代感,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缺乏东方文脉与西方科技相结合的新理念,继承变成了抄袭,坚守传统变成了曲解符号;比如城市滨水带和路际景观带的发展,高楼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显示了城市的繁荣但消减了文化魂魄;比如城市建设,城市本由标志与母体构成,在城市的特征中,母体已经被杂乱的建筑所肢解,形成一种大规模和长时期的视觉污染。以此同时,对民族的、本土的和传统的文脉的无情破坏,在新兴的以及拟建的成百上千座“新城”中,竟难以发现有一座其规划艺术的结构是完整地在继承当地文化的。相反,出现了“千城一面”和“千村一面”这种波及全社会的审美疲劳现象和城市特色危机,城市和乡村仿佛失去了记忆。

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艺术精华最集中的体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环境文化艺术发展战略将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社会需要环境艺术,人民需要环境艺术,今天的中国太需要让我们感动的环境艺术创新,太需要无愧于祖先和时代的现代环境艺术发展,新兴的环境艺术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环境建设的影响是深刻与持久的。经济活动的全球扩散与全球一体化,必然使我们更加关注中国城市环境的文化和艺术形态的定位,即更加重视中国城市环境与全球城市之间的异同关系。中国城市环境文化性、艺术性的建设,必需要在全球性城市这个巨大的系统参照下进行定位、进行建设。

第二,中国城市化规模的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悬殊较大,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梯度,这就形成了中国城市环境建设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国发展城市环境文化、艺术的重要前提和广阔前景。

第三,中国将在本世纪初的二十年内,逐渐形成几个全球性的国际化城市,现在已初见倪端,如北京、上海、大连和广州等城市,这些城市环境的国际化、中国化、现代化如何建设?以及中国其它大、中、小城市环境建设文化和艺术设计的定位,是我国一项宏大而持久的文化建设事业,是历史赋予的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后人的最艰巨的文化使命和重大课题。

第四,城市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现象。它不仅仅荷载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样也是荷载着巨大的文化和精神财富。而后一种财富创造所具有影响力将更加广泛与持久。从中国近几十年的城市环境建设来观察,中国城市环境建设的趋同化、雷同化、无特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期的城市环境建设中的最大“盲点”。这个建设“盲点”的形成,是由于长期以来将城市建设看成单一经济现象,没有将城市建设当成国家文化和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规划与指导所致。所以,中国城市环境建设必须引入文化理念和艺术设计,运用艺术设计方法去研究、解析我们每一座城市,运用艺术设计规律设计我们的每一座城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加紧建立“中国区域性环境艺术风格群化和城市环境艺术风格化构成模型”,并有效地建立和确立“中国城市环境识别系统”。使中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建设纳入一个更加科学、有序系统。

第五,特色是城市环境设计与建设的核心,关键什么是特色,特色是如何形成的,尤其开放的条件下,如何追求城市环境特色、挖掘特色、保持特色、发展特色,是我们研究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建设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城市环境特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在特定的历史和特定的地区的反映。它体现于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当地习俗与情趣之中。城市环境“特色危机”的化解只能寄希望于引入艺术方法和理念来解决和改变。

第六,城市环境的文化艺术品位、品质的追求,是通过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等诸多因素的整体地“由里及表”的体现,是一个城市文化精神的深刻、内在的“由里及表”的“渐显过程”。而不是通过某种“突击式”的,用一层“虚壳式”的表面化的装饰能实现的。

最后,城市环境文化性、艺术性的实现,必须要与城市功能规划相统一。而不是先做完城市功能性规划,后来再添加所谓的“艺术规划”。并将城市环境艺术当成城市的“装饰品”,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而我们应该把城市环境艺术看成是最易于人民生活、居住城市的重要基础。为了建设好中国城市环境,把我们生活的每一座城市,不仅建设成为“能用、好用、耐用”的城市,而且还要把它们建设成为一座座“能看、好看、耐看”的城市。我们必须坚持“顺应自然、尊重历史、发展特色、整体设计、长期完善”的城市环境建设理念。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性社会的战略要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艺术化的追求,要求以环境艺术综合性、民族性、实践性为特色,从城市、乡镇建设的角度,对城市和村镇的规划、设计、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美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们通过美好环境熏陶,使全民的美学素养和环境意识有进一步的提高,并将以创立起独立于世界环境艺术之林的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的理论和风格为已任,团结广大会员,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在挖掘、继承和弘扬中国环境艺术文化优秀传统的内涵,结合地区特点和保护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经验,研究和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艺术理论、设计方法、建设管理技术的同时,合理汲取西方环境艺术实践的有益经验,引进先进的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力求将环境艺术理论转化为生产力,探索和引领中国建设环境艺术发展方向,提高中国城乡建设的环境艺术水平。这是我们这一代建设者的责任!

环境艺术是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虽然环境艺术与城市规划、建筑、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从发展看,环境艺术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以上行业的范畴。

为此,我们倡议: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环境艺术的综合性、民族性、实践性,唤起社会和城市各级领导对环境艺术的重视,弘扬我国优秀的环境文化艺术;以探索和导引中国城乡建设中的环境艺术发展方向为己任,为繁荣中国环境艺术做贡献。

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科学、景观设计、风景园林、美学、公共艺术、造型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界人士携起手来,为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创造中国当代环境艺术,保障人类健康永续发展而努力。

二、增强城乡环境规划建设和发展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城市环境艺术建设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水平,搞好二十一世纪的城市环境艺术建设,创建先进文明城市,探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方向。

三、树立城市设计、城市环境品质、城市环境文化建设的理念,结合地区特点、保护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经验,研究和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环境艺术理论和设计方法。

四、在旧城改造、旧镇改造、旧村改造中要保护好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注重旧城改造、旧村改造和新城发展相结合,保护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古城和古建筑、历史风貌和地方建筑文化特色,使城市环境艺术的规划建设充分体现出民族化、地域化、个性化。

五、倡导和推广城乡环境艺术的新理念、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环境艺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六、组织开展国际和国内同行之间的广泛合作,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环境艺术建设和管理经验。

我们相信,以环境艺术综合性、民族性、实践性为特色,从城市、乡镇建设的角度,对规划设计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进行理论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和民族的环境艺术文化的同时,合理汲取西方优秀环境艺术文化,一定能创造出优秀的中国当代建设环境艺术,搞好我国的城乡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