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设与环境艺术 >> 理论精粹
正文
关于环境艺术照明

外环境更新设计中的建筑文化

——对安徽青阳县九华西街环境更新设计的思考

 

    我曾应安徽省青阳县建设局的邀请,主持了青阳县九华西街改造的方案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力求表现既有现代设计理念又有传统文化因子的建筑形态。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人文环境的依据

青阳县位于皖南北部,今属安徽省池州地区,县境东接南陵,泾县,南邻石台、黄山,西连贵池,北交铜陵,总面积1180.6平方公里,中低山和丘陵居多,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现有人口27.2万。佛教名山旅游胜地九华山位于县境西南。

青阳含九华山脉主体,西北临近长江,东南依太平湖,向以山川秀丽见称,为皖南旅游名胜区,境内山峦重迭,多绵亘于县境西南,奇峰、怪石林立,有名山峦共128座,河流纵横,多蜿蜒于县境东北,曲溪,幽泉遍布,主要河流有四条,青通河最长。地势南高北低,起伏明显,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较少有重大自然灾害。

青阳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境内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出土文物数以千计,“青阳腔”堪称戏曲奇葩;九华山佛教文化闻名遐迩,珍品纷呈,该县体现佛教文化特色的文艺美术竞相争艳。古往今来,无数名人香客慕名来游九华,致有“江南一岳占青阳,多少神仙此地芷”之咏。

  现有建筑的状况

本次工程改造范围为横贯县城东西向的九华路西段部分。东接该县青通河高阳桥,西至路端博物馆。该路段集中了县内主要的行政、办公、文教卫单位,建筑物形成年代层次不齐,风格跨度年代大,主要集中在60-80年代,普遍陈旧,特别是70年代“风靡一时”的所谓“国际式方盒子”建筑物与该地域风格差距甚大。同时,各单位建筑物各自为营,未形成整条街的一体化氛围,少量建筑物受徽派建筑的影响,并在强烈的当地改良倾向的作用下,徽派建筑风格已不纯正,传统样式所剩无几。

  建筑文化的整合

针对该段建筑风格乱,布局散,不成“气候”的状况,我特别加强了整体化处理,在设计思路上倾向三个服从的原则:服从整个九华西路一条街的包装改造工程(九华东路改造为二期);服从整个青阳县的中短期规划建设;服从整个九华地区生态环保经济示范区的发展,体现大旅游、系统的、整体统一的发展观念,实现高品位、高层次、高文化内涵的建设目标。

在设计中始终将建设具有青阳地域特色的徽派风格的旅游一条街作为主轴线,通过造型、色彩、材质及灯光等多方位的处理手法,达到统一、整体性好的效果。在造型上,运用传统民居的建筑语汇(如风火墙、山花、窗楣等)在重点部位及反复强化处理;色彩追求徽派建筑灰、白等淡雅、朴素的意味,将原建筑物出新;材质方面,在简便易行的前提下,相邻建筑物尽可能相靠拢,讲究一致。当然,局部点缀部位可适当跳跃性的作个性化,标志化处理。同时,夜晚期间的效果在整个视觉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通过灯光照射的强化处理,适当陷蔽,勾勒,达到浑然一体,意想不到的亮化效果。

本次改造量大、面广,同时,又存在起点低,普遍陈旧的问题。因此,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为达到预期效果,重点在建筑物的“一体三口”,即最能体现特色的地方重点加以考虑。“一体”,为建筑物的正立面主体;“三口”为砼口、窗口、入口。在上述的几个重点部位作坡屋顶,青灰色釉面砖勾边,加窗楣等,使原先单一的老建筑顿时丰富多彩,意味深远。同时,也考虑了两侧建筑立面延伸部位的处理,力求造型上的一致,风格上的统一。

在整合设计的指导方针下,我也不乏对不同使用单位、不同地段、不同年代、不同造型的建筑物作针对性处理,通过点缀性装饰件的灵活运用,材质的对比及符号语言的大胆使用,力求传达不同建筑物的不同个性,体现使用单位的不同性质。如行政办公庄重、朴素;市政设施亲切、随和、醒目;商业建筑繁华、商业气氛浓烈等,在统一风格的同时,透露出多元化的发展倾向。

在整合设计中所提及的徽派风格是本次方案的灵魂,是主题,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在现代快节奏,充满时代感的今天,追求完全复古模式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我运用“中而新”的处理手法,通过抽象,提炼,升华传统建筑语言,崇尚装饰趣味,投入少,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传达了现代人的生活意念。同时,运用现代装饰材料(如幕墙、加气  、面砖等等)及现代工艺做法,表达传统文化,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兴趣及功能使用上的要求。

本次改造工程资金来源有限,工期短,工程量大,本着“富规划,穷建设”的指导方针,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重复建设。新增加的构配件安装尽可能采取已成熟的普遍做法。安装时尽可能不破坏原建筑物,不涉及原建筑物结构的改变。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本次改造采用了新型材料——蒸压加气砼(ALC)板材,在减少综合造价,安装简便,性能优越,提高结构安全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次方案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当地政府领导、技术人员的必要的、及时的支持和参与,获得了大量的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当然,方案中也不乏考虑不周之处及有待完善的地方,通过后期的的大量工作及施工中的及时调整,我们有能力,有信心相信一定能实现当地建设单位及我方的共同愿望,圆满完成本次包装改造任务。

  典型工程的方案

在本次外环境更新中我们共对二十八个建筑物的立面进行了改造设计。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有:

1.    县供电局 。原建筑为方形四层楼房,主要用陶瓷锦砖和水刷石做饰面,造型缺乏变化且形式陈旧。

在改造中外部主要改用外墙面砖饰面。在装饰上除加屋面檐口和风火墙造型板外,对建筑中间部位进行了扩建并重点做了装饰,在入口处加安了小型外伸门廊;正面使用大面积的绿色玻璃幕墙,并配以金属构件挂饰;在顶部建了一个中式四坡屋顶。经过以上处理,使整个建筑呈现出错落有致的节奏,又不乏雄伟古朴的传统风格。

2.    县人民医院。原建筑为盒式建筑,造型较平淡。

在改造中对建筑结构未做任何改变,只在重点部位强化了装饰,即在入口和门廊上加了气混凝土的风火墙造型板,同时在楼前树立了现代雕塑。整个建筑以为白色基调,同时以少量绿色点缀,显得清纯而素雅。总之设计中着墨不多,但表现了既有现代中式风格又有医院特色的建筑效果。

3.    县卫生局。原建筑为中间连通的两幢楼房,造型比较粗糙,而且两楼的装饰风格不统一。

改造中的装饰,在不同部位采取了不同处理方法,显示了变化丰富的特色。例如屋面檐口做出不同的造型;有的窗户上加有波形窗楣,有些窗户上则用水泥构件的窗楣;带有造型板的风火墙,有的地方为通长到地,有的地方则做成一段装饰,而且在左侧楼的窗楣上也加有风火墙造型板。此外在建筑右侧顶部加两块加气混凝土的艺术装饰块,增强了装饰效果。色彩上的搭配是在白色基调中配以少量青灰、淡米色和淡绿色彩,丰富了视觉效果。 改造后的建筑物形体变化起伏,错落有致,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作者:高祥生建设环境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