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设与环境艺术 >> 建筑环境艺术
正文
中式建筑、人居文化与城市文化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

常务副秘书长  杨亚彪

 

21世纪的中国建筑文化、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环境文化艺术发展战略将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环境建设的影响是深刻与持久的。经济活动的全球扩散与全球一体化,必然会对中国建筑文化产生双刃效应。这就必须使我们更加关注中国建筑的文化和艺术形态的定位,即更加重视中国建筑文化、人居文化、城市环境与全球建筑文化、城市文化之间的异同关系。这就意味着中国建筑环境文化性、艺术性的建设,必需要在全球性建筑环境文化这个巨大的系统参照下进行定位、进行建设。全球化是一个尚在争议的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传媒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从积极的意义来说,其经济方面可以促进文化交流,给地域文化发展以新的内容、新的启示、新的机遇;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也可以对世界文化发展有所贡献。

21世纪竞争将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对建筑来说,颇为确切。中国建筑师理应熟悉本土文化,能够赢得这方面的竞争,但事实上未必如此。现代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劈天盖地而来,建筑市场上光怪陆离,使得一些并不成熟的中国建筑师难免眼花缭乱;与此同时,由于对自己本土文化又往往缺乏深厚的功力,甚至存在不正确的偏见,因此尽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对全球强势文化,我们一时仍然显得头重脚轻,无所适从。今天试看到处欧陆风建筑的兴起,到处不顾条件地争请建筑师来本地创名牌,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自信。

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茫。成功的建筑师从来就不是拘泥于国际式的现代建筑的樊笼。

今天的中国城市无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之中,可以说已经进入城市的黄金时代。在此情形下,关键就看我们如何在国家或主管部门总的建设纲领的指导下,审时度势,及时地根据当地条件,针对自己的特有问题,利用技术进步,创造性地加以解决。每个城市如果真正地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历史文化,总结其历史经验,捕捉当前发展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制定发展战略,不失时机地调动多方面的条件包括文化优势,等等,建筑及人居环境建设、城市发展必将大有可为。

吴良镛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

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并向全社会广为介绍,这是时代的任务。一般讨论建筑文化,每每就建筑论建筑,从形式、技法等论建筑,或仅整理、记录历史,应该说这方面的努力有成功、成熟与开拓之作。今天,建筑与城市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宜以更为宽阔的视野,看待建筑、人居文化与城市文化问题。

一、着眼于地域文化,深化对中国建筑、人居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研究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中国城市和中式建筑生长于特定的地域中,或者说处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哺育之中。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哺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组合出色彩斑斓的中国文化空间的万花筒式图景。

特色是城市文化、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关键什么是特色,特色是如何形成的,尤其开放的条件下,如何追求城市、建筑和人居文化特色、挖掘特色、保持特色、发展特色,是我们研究城市、建筑和人居环境艺术设计和建设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城市、建筑和人居环境特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在特定的历史和特定的地区的反映。它体现于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当地习俗与情趣之中。提倡中式建筑或者地区建筑,其理论与实践不能没有地域文化研究的根基,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前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地域文化有待我们发掘、学习、光大。中式建筑文化内涵较为广泛,从建筑到城市,从人工建筑文化到山水文化,从文态到生态的综合内容,等等。例如,中国的建筑艺术、环境艺术有了不起的蕴藏,中国的建筑艺术、环境艺术基于不同哲理的审美精神,并与传统的诗画中的意境美相结合,别有天地,在我们对西方建筑艺术、环境艺术、地景领域有所浏览之后,再把中国建筑艺术、园林山水下一番功夫,当更能领略天地之大美。

二、加强西学中学根基

对建筑文化遗产研究要发掘其义理,即对今天仍然不失光彩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伦理思想,惜物等有益的节约资源的观念。中国近代建筑文化本身就是中与西、新与旧、成功与失败、革新与保守交融的时期,从历史经典的作品,建筑师本人的身上,也可以找出时代发展的轨迹。有必要加强西学中学根基。王国维先生有句名言:中西之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且居今日之世,讲究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当前中国建筑师在国际竞赛中处于弱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西学中学根基都不够宽厚。相比之下,中学的根基尤为薄弱。就素质来讲,我们的学生是非常优秀的,不愁他们对当前国际建筑成就吸收的能力,当然需要有正确的观点和方向,辨别精华糟粕,但同时更希望善为引导他们在中学上要打好基础,在科学上要有整体性理解,在艺术修养上要达到高境界,在思想感情上要对吾土吾民有发自内心的挚爱。

三、追溯原型,探讨范式

要注意追溯原型,探讨范式。例如找出中国各地民居的基本类型、中国各种类型建筑的发展源流、聚居形式的发展以及城市演变的原型及理出其发展规律,面向未来,特别要从纷繁的当代社会现象中尝试予以理论诠释,并预测未来。因为我们研究世界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对建筑文化探讨的基本任务亦在于此。历史和现实留存了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当前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并未弄清楚,随着形势的发展可以不断修正、充实、完善,也有可能否定。甚至可以提高到对某种范式的建构,可以促使我们较为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推向更高的境界。

四、以审美意识来发掘文化遗产,总结美的规律,运用于实践

建筑与人居环境的文化艺术品位、品质的追求,是通过城市和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等诸多因素,整体地“由里及表”的体现,是一个城市文化精神的深刻、内在的 “由里及表”的“渐显过程”。而不是通过某种“突击式”的,用一层“虚壳式”的表面化的装饰能实现的。科学和艺术在建筑上应是统一的,21世纪建筑需要科学的拓展,也需要寄托于艺术的创造,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高低之分、文野之分、功力之深浅等一经比较就立即显现。如果我们在研究中能结合建筑与人居环境、环境艺术与城市设计创作实践,以审美的意识来发掘其有用的题材,借题发挥,当能另辟蹊径,用以丰富其文化内涵。

为了建设好中国人居环境,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住区、每一座城市,不仅建设成为“能用、好用、耐用”的住区和城市,而且还要把它们建设成为一座座“能看、好看、耐看”的住区和城市。我们必须坚持“顺应自然、尊重历史、发展特色、整体设计、长期完善”的建筑和人居环境建设理念。

时代在前进,我们追求的目标必须不断随之向高处发展,文化是与时并进的,中国建筑研究需要放眼世界,以东方的思想情操、美学境界启发新的创造,倡建中国学派,并汇入世界建筑文化洪流中。要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引导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的方向。当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道路漫长,跬步千里,我们必需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