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设与环境艺术 >> 建筑环境艺术
正文
徽派西递民居建筑环境艺术中的风水理论

西递始建于北宋年间,村落依船形而建,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偌大个村子像一件艺术品: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像一间间船舱;昔日村头高大的乔木和13座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而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的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 徽派西递民居建筑环境艺术中的风水理论

--------------------------------------------------------------------------

    环境艺术是一门系统的学科,涵盖了城市及地区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广场的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雕塑、壁画等装饰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施设计等。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  

    风水学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它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园林学、伦理学、预测学、美学于一体,是天地之学,即堪舆学。“堪天道,舆地道”,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实践积累的宝贵的文化结晶,在中国历代环境艺术中都存在风水的规范。下面就来谈一谈安徽民居建筑环境艺术的风水问题。    

    一、 村落布局  

    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对村落的布局有很大影响,天、地、日、月,春、夏、秋、冬四季,天文星象,珍禽异兽均在村落布局和周围的环境上有所体现。其典型如传统的城市、村落中,住宅在选址布局时与四神的配置关系。郭璞在《葬经》中形容四神的神态:“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府。”一般位置是:“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据明代嘉靖刻本《新安民族志》中记载,安徽黟县西递村“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从西递村落选址中可看出是受此风水理念影响颇深的。  皖南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里的村落布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古徽州又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受传统思想的作用,风水观念无不在村落布局上显示出来。  

    安徽西递村落选址布局遵循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依山傍水,将村落进行仿船形的建筑布局,以求顺天意,大吉大发。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如一条大船的一间间船舱,村头高大的乔木和十多座石牌坊,宛如桅杆和风帆,四面连绵起伏的山峦像大海的波涛,村口的上百亩肥沃农田似湖田簇拥着村庄,像一只巨轮停泊在平静的港湾。西递人以自己特有的聪明智慧,以这艘扬帆待航的巨轮,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应如何在学海、商海、宦海中一展才华,搏击中流。  

    西递村落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风水理论中“穴”的典型模式。内水中的穴一般是三面或四面山峦环绕,地势北高南低。背阴向阳的内敛型盆地或台地,甚至人工经营的地形均可是“藏风聚气”,是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西递四面环山,古时进西递村,要穿越石山街,经过石头亭,来到两山夹峙的狭窄处,随山势的蜿蜒,远处古树参天,庙宇隐藏其间,石板路穿村延伸。西溪潺潺,弯路而行。这就是西递之穴的“水口”。水口是村落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一旦进入水口,即进入该村的界地。水口除种植树木外,还建造庙宇、石桥,铺设道路,使天然的山川形成与人工建筑结合成为一个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既美观又实用。水口作用很多,一是“保瑞避邪”,即保住村庄的瑞气不外泄,避免外面的邪气冲进村庄里来。二是使村庄“谨慎”,即有隐蔽性,安全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可蔽眼目。秋冬季节,村民可在水口上设岗守夜,防盗防火。那成片高大的树林竹海,确实能减弱急烈的山风,防止风灾对人们的侵害。三是可为过路人提供乘凉纳荫、歇息躲雨的场所。    

    二、 街巷布局  

    对民间建筑影响很大的风水著作《阳宅十书·宅外形第一》中提出理想的住宅环境:“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地,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西递古称西川,又名西溪,因水得名。村中前边溪、后边溪、金溪三水平行,自北而南,汇合村口。三水长年不断,或穿村走户,或绕村而流,具有最贵地之条件。背山面水的安排,不仅被传统的风水视为理想的村落布局,更为人们休养生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西递基本保持了几百年前原有的风貌,齐整的青石板街巷,古式的木门板店面,伸向路中高耸的马头墙屋檐,及街头巷尾架设的古朴石凳、石墩,几乎全是明清时期修建的。整齐划一的石板条块两边砌有排水沟,每隔一定距离设有雨水井集中排水,板缝平直清晰,高低石阶外凿有车马轮道。整体设计科学、匠工精细,与百余栋明清民居交相辉映,十分和谐。村街建筑平面多为前店后库、前铺后户的传统格局。    

    三、 建筑风格  

    徽派形制规整统一,建筑组合灵活丰富。砖木结构为主,青砖、青石、黑瓦、白灰是其建筑材料。幽静的山、街、巷构成和谐的世外桃源画卷。  《金氏地学粹编·归厚录阳基章》中记载:“阴宅穴在地中,止穴内一气,阳宅穴在地上,不专以地气为用,兼取门气,盖清虚之上,气本横行。门户一启,气即从门而入,其力与地气相致。须得门,地两旺,然后可以招诸福。门地之外又看道路,道路局势朝归者,作来气断。横截者作止气断,朝路比来龙,横路比界水,所谓三衢,桥梁同断。”   地气:指宅基大小高卑、土质、地温、湿度等因素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地气过强或过弱,会使人在生理、心理上感到不适,需要用门气进行调节。  

    门气:宅院的咽喉,门不仅为宅内外的交通要道,还涉及居住者的出入平安、防卫、门第尊卑等秩序。门气不宜过强或过弱,门气过盛冲淡地气。  

    衢气:宅外道路交通导向及道路对室内产生影响因素。既要考虑交通便利,识别性强,又要避免外界的不良干扰。  

    西递民居建筑外表简朴,采用封闭式构制,外实内虚,用高高的外墙围护,大门用平整的黟县青石柱做门框,房屋顶部砌封火墙。高低有致,端部做成形似马头状,即马头墙。房屋与房屋间外设此墙,以使紧急时隔断屋间的火路、防止火势蔓延。由于防火墙高出屋顶,可作挡盗防贼及防风作用。防火墙造型丰富多样,有的作阶梯形,有的作弓形,舒展自如,对墙头进行艺术处理,形成翘首长空的马头墙。在西递,马头墙另具意义,他们敬爱的祖先就葬在天马山上,建马头墙有怀念祖先之意,更象征天马行空,寄寓一种美好的愿望。  

    从古民居的正门至天井的空间都称为门厅,它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的一部分。它由正门、屏风、天井等组合而成,作为迎送宾客的留步之阶。因古时送宾客到此便可乘马乘轿,又称“轿厅”。古徽州文化昌盛,房主多儒雅气十足,不愿直接暴露室内活动。因此门厅之间多设置一屏风,即中门,门外路过行人不会一眼望穿厅内陈设。正门的门框是由“黟县青”大理石砌筑而成,上有门罩,砖砌瓦覆雨檐,用砖雕斗拱挑出,因此更为宽大。雨檐下方层层砌以砖雕,左右分挑出立体雕像的青砖浮雕,如持笔文昌、握剑武曲、八仙过海、蟠桃仙会等,周围又饰以百花、鸟兽等小浮雕为图案的花边。  

    西递民居另一显著特点:大门不朝南开。常理坐北朝南是住宅最理想的取向,冬暖夏凉,夏天避开太阳直射,冬天又得到充足的日照。但西递大门都避免南向而开,主要原因是商业。在封建社会,经商被视为贱业。据说,周朝天子灭商朝后,周公把商的遗民迁到洛阳,这些遗民失去了土地,无以为生,只得靠做小买卖养家糊口,后成为专业行业称为商业,经营者因此被称为商人。西递胡氏家庭兴旺,得益于经商,在所建宅第上尽显商人财大气粗的气魄,但虔诚笃信古代传统的“商家大门不宜南向”的周易之说。因为在阴阳五行中,商属金,南向属火,火克金,商人宅门朝南就犯忌了。如此,谁愿意大门朝南招来横祸呢?何况,他们的祖先就曾因此遭致火灾,住宅被焚。传说仕亨公妯娌不合。当仕亨公新第落成之日,其弟媳着红衣红裙去道贺,以咒遭血光之灾。事情凑巧,果然仕亨公府不久遭遇火灾,被烧个精光。而仕亨公住宅门正是朝南。为了讨吉利,西递居宅大门不仅不朝南,而且特意在大门上方造一元宝型门罩,以图避邪招财。这成为徽商住宅的一大特色,并演变为徽派民居建筑形制。  

    汉代刘熙《释名》论宅:“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其“择”、“吉”指对自然居住与社会居住的认同。在西递民居,宅建筑内外环境关系上,有缜密细腻的考虑,既兼及宅居的私密性、识别性,也以“忌背众”、“阳宅外形”。诸如村落选址、座向、门户、墙垣、屋角等细致讲究,有效调节了居住聚落建筑环境空间的和谐性。风水常常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建筑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天人合一”,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表现出美学特征,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①亢亮、亢羽:《风水与城市》,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1999。

②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天津,1992。/③胡时滨、舒育玲:《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黄山书社出版社,黄山,1993。    

饶平山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