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设与环境艺术 >> 城市环境艺术
正文
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景观大都缺乏新意,给人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因此本文简略介绍了城市环境的崛起和涵义,论述了环境与艺术相结合的必要性,阐述了人们向往自然,需要“闲中寻幽”,舒适情怀,利用意境构思环境意识,创造新型园林风景,而不拘泥于传统的营造手法。

一、            风景园林的立意(此中有真意,)欲已忘言

“意在笔先”是古人从书法、绘画艺术创作中总结出来的一句名言,要写好一篇文章就要有一个中心思想;要谱好一首优美的歌曲,就要有一个基调和主旋律,意境是塑造园林美的灵魂,立意在园林设计中无关系到设计的目的,又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构图手法的依据,园林植物建筑小品、山石水流是一种有时间、空间、有形有色、有声有味的立体空间,“立体的诗、凝固的画”即是很好的比喻。园林风景空间中的喻意比兴手法使空间感觉随着景物材料色彩,光影以至声响的对比而进入各种联想,“有层次的展现出来”,这就把园林序列空间注入了艺术生命而变的生气勃勃。

园林风景的创造,不仅要注意形,更要理解意的创造,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注意空间环境的比兴观念,是从物质空间转化为感觉空间的艺术,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有一句名言:“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奇,请幽之趣药浓丽的对比中,把空间环境的艺术特性强调出来。

中国古典美学所说的“意境”,并不是孤立的、有限有“象”,而是虚实结合的“境”,境生于象外。园林的意境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人更加丰富的美的感觉。

为了创造园林风景的意境,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化空间。王国维说过:“境非独谓景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诗、书、画、音乐所追求的完美境界,也是园林美所刻意追求的。《浮生六计》对空间环境的对比处理,有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样精辟的论述,以意境为线索,用大小、虚实、藏露、深浅的基本对比手法创造有韵律、有节奏变化的感觉空间。“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问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使一石数竹都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是艺术的范本,要在园林风景的创作中自然的传达心灵的情感,借景传情,成为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美感对象。“红入桃花嫩,青归柳树新”。(杜甫)红和青本是没有感情的,但在桃花和柳叶上多出了一个“嫩” 和 “新”字,情感和联想就是无限的了,比兴观念是形象思维的范畴。唐宋以来,诗词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来表现事物的内涵声采。表达动静的比兴。王维有诗曰: “风定花犹落”。风定,是静态环境,花瓣悠然飘下则是静中有动,正是这徐徐飘下的花瓣,被意料之外所察觉到的动态,更衬托出一点风也没有的静态环境。

在我市的秋实园中,有一景点叫“井中之蛙”。造景手法很简单,崛地为景,井中置石雕青蛙,井上置枯木辘辘,立意为成语故事中的“井底之蛙、见天井大”的意思,引发游人的观赏和联想。逢春园中的枯木逢春,用水泥仿一大死树:在中空的树体内栽一株小垂柳,春现绿芽,喻示枯木逢春,久旱逢“霖”的意境。喻园中曹冲称象,砸缸救友的石雕,凿壁借光,铁棒磨成针的壁画,加之书山亭、学海池的设置,使喻园这咫尺之园,形成促使青少年学习奋进,喻意深刻的艺术境界。九溪园的九环喷水、九股清泉、九曲石桥等,形成以九为序列的第九居民小区的特点。在教师村的组团绿地中用桃树、李树来形成植物群落,起名“桃李园”,喻示教师的“桃李满天下”之意。综上而言,意境的确立,可用诗词书画,寓言传说,植物花卉,亭廊匾额来传经达意。

在意境的创造上,今天和古人们的生活时代不同,观念不同,所以在思想感情、审美观念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充分的注意意境审美的时代性。我们建造的园林风景,必须是为我们时代的人们所理解与支持的。昔日的优秀园林风景,给予那个时代的人们以深刻的感动是由于它被人们所喜爱,至今仍然保存着,美是具有超时代的普遍性的。不具有该时代特性的作品,在本质上是缺欠的,结果也容易缺乏普遍性。

我市中环公园的三喷水池,是一个现代化公园里建筑小品的很好立意范畴喷水池本身是一个代表天津欣欣向荣建设的标志,三个巨环是天津三环道路的具体说明,中间的蒲公英型喷水头,代表全市人民的团结奋进,36个喷头齐向中心喷射,代表全市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天津而共同努力,所以,在天津电视节目中,这个喷泉和背景的三个高层大厦成为天津现代化建设的代表画面。

我们给航空学院作庭院绿化设计时,采用现代的螺旋曲板体喷水池,代表凌空飞动的景象,用飞碟形的花钵、坐椅等小品,统一造型,飞动的韵律和特色,表现飞行学院的现代化特性和更高层次的飞行技术,这是园林造景和现代化学院气氛的意境结合。

在设计中,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月影、树影、云影、风声、雨声、水声、鸟声、虫声等,这种种虚景在构成园林意境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有形,而且要有影,要形、影、声、光、香交织,加上各种亭廊的匾额点题,树木花卉的喻意,而形成“境生于象外”的效果。

由于现代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声、光、电等诸手段,来达到种种虚幻美景的实现,深涧水声、空村鸟鸣、深秋虫吟、以及水随音乐而起舞,花随彩灯而变色,这些都可以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达到随心所欲、随情而变的意境。

在当前,用植物造景是世界造园的趋势,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后这二、三百年中,已经放弃大量的人工美而趋向自然美,东方是崇尚自然美的发源地,所以欧洲大陆乃至美洲各国都在流行自然式的疏林草地,植物美非常突出,这个趋势也将会影响我们的造园发展,也是符合我们的四化建设的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造园不是造林,在利用植物造园中,要讲究植物的合理配置,更要讲究植物的形、色、花、果的艺术美感,要讲究植物群落的层次变化,讲究植物本身的喻意。要充分利用植物的风韵美、色彩美、姿态美,如松之贞、竹之坚、梅之清的岁寒三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相思红豆,“愿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思慕。

要使山水树石皆有情,要塑造好园林风景的意境,把一个美好的灵魂注到山水树石之中,才能使园林风景本身流风遗韵,传诵不衰。

二、奴役风月,左右游人

在城市中,一般的公园绿地面积都很小,大不过百亩,小只有数亩,周围的环境又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要创造优美丰富的景色就非常困难。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地形的起伏,台地的层次、水体的迂回曲折、植物群落的高低疏密,花墙景门的分隔引收,及亭、廊、榭、架、雕塑小品。石景的点缀提神,园中小路的线形导引和材质变化,以及利用统一、对比、平衡、韵律、节奏、分隔诸手段来充分体现园林风景的多层次、多序列的丰富美景,“十篆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爱我也。”(《郑板桥集竹石》)使咫尺天地充满无限的真情美境。

园林设计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必须推敲如何建设得更美,因为美才能产生园林风景的价值,学习和总结自然界美的规律,人工模仿自然美是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照抄,尤其是在城市中大部分园林风景都是人造的,园林美要更加注意接近自然美,现代化城市又提出生态平衡的新课题,为城市居民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按环境科学知识,保护城市的生态平衡,也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园林绿地的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提高,还要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生活,园林风景之美恰好是满足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子曰:“凿户镛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园林更是利用多序列、多层次的空间美景来启发和激励人们的美感,在园林绿地的设计中,为了丰富空间美景,采取借景、分景、隔景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丰富美的感觉,创造艺术佳境。

利用地形变化创造多序列、多层次的景观非常重要,在城市中如果有真山水可利用,是增加园林美的途径,即经济又自然,但在天津这个平原城市中,尤其在中小公园中,要用人工堆山垒石就要慎重考虑,但在我市几年绿地的建设中,地形的起伏变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海河公园的秋景园,是一个狭长地带,一面临海河,一面临台儿庄路最宽处不过30,要在这个环境中创造“测山川之形势的,度地土之广远,审峰障之疏密,识云烟之蒙昧”的山景是不可能的,但作为特殊的环境,又有它本身的特点,即一面临路惊动而且乱,一面临海河静而且清。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地形起伏的设计施工中采取临路作起伏、临水作平坡、园路盘绕高低随其间,山体起伏穿插多变化,把道路的喧闹之经隔开,把河宽水清之景收进,加上植物群落栽植和小品、亭、廊的点缀,起到地形变化闹中取静的效果。

在处于居民楼群中的九溪园设计时,为创造一个幽静美妙的环境,在小园的后方采取沉园手法,四周抬高一米起伏台地,以太湖石垒边九溪泉水,起伏上密植垂柳花灌木,中间地面下沉0.5,地面以卵石铺地,安置石桌石凳,靠角作清泉水池,有石有水有静有动,可谓“一勺代水、空谷幽兰”取得了乱中取幽的效果。

利用水景来创造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优美空间,水面有大小形式也有很多的变化,但都能给人以美感,静水中的倒影、游鱼,动水的喷雾旋声,“有石令人古、有水令人远”。水景的美是园林美中不可少的创造源泉,动赏、静赏享用不尽,水在庭院中可浇花滋木、养鱼育莲。洗亭涤院、降温消防,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市滨湖公园的建设中,保留原有水面1.1公顷,湖底采取作粘土防漏层,岸边作太湖石、毛石护岸防泥沙污染,水中养鱼吃掉水中微生物和藻类植物假山旁作水源头瀑布流水使死水变活,注意了造园水景的来龙去脉,增加水景的多样形式,而且起到了净化水源的作用。

居民区中的组团绿地大不过数亩,水面更小,如在喻园中,水体只有60多平米,采取混凝土作底,大卵石作岸,池旁堆太湖石假山,山上流一股清泉,池中设一小舟,船上是曹冲称象的雕塑,假山旁还有一组司马光砸缸救友的石雕,被凿破的缸中有一股泉水流出,即丰富了水景的层次有增加了的水景的动感和声感。

利用植物群落来丰富空间环境,使环境的层次更富于变化,色彩更加烂漫,香气更加宜人,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为园林美提供了多样性,人类的生活与喜好的多样性正需要这些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园林美,人类的生活与园林植物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园林植物向人们呈现了视觉、嗅觉上的美,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作为园林设计是个关键性的课题,植物是造园的主流,乔木是造园的主角,植物在空间环境的序列中统一的形体、柔美的曲线,多采的颜色、虚实的变化来调解、分隔、遮蔽、强调空间环境。

在城市中,留给园林绿地的空间已经有限,我们要用植物在这大大小小的造就美景,是人类对环境的需要,是人类对环境的需要,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需要。

我市中环线上的瑞珠园,处于两条街道的交叉口旁,是两条街道的交视底景,我们利用台地的高度变化,抬高地面的后部种乔木,中部种花灌,前部种草皮和小型长绿修剪的几何图形,形成前部开阔,这样就加宽了街景;后部高矗,使树木群层层升高,加强了景物的深度和层次;利用插入小园中部的1.6高形半曲状刺柏篱,使小园的后部与喧闹街景隔开,创造了一个群众休憩的游玩的环境,并美化绿化了街道景观。

景门花墙是园林风景中分隔、吸引、集散人流的重要手段,是造就园中园、园中院的一种重要手法,例如:海河公园狭长的园林风景区中,在路转树回的地方设上一月门透墙,使人有出一佳境又进一仙园的感觉,使冗长的带状园林区有了一个个的跳跃和风景变化,增加了以游人的新鲜感觉。近年来,在天津的居民小区绿化建设中,景门花墙在创造居民区优美、安全的庭院环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园林风景的设计中,要创造灵活多变的活动空间,布局不受法式的限制,利用墙廊的转折,景门花墙的配置,树木花草的栽植,山石水体的穿插,使空间产生起承转合的各种变化。

对于小范围内表现自然美的园林来说,不要平铺直叙,尽露无余,含蓄是至关重要的,它主要表现在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上,“水必曲,园必隔”:“欲扬先抑、欲放先收”才能取得“山重水复移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效果。

作为园林艺术的一种审美空间,要使人们在体验了整个空间历程后方能得出其感受,悟出其真谛,且莫理解又因人而异。作为一种空间艺术的范围,内容和意义的不确定性,使感知它的主体产生极大的主观联想,不能一语道破,似露非露、或隐或现,让丰富的内涵于言表之外让人们去领会。这些变化手法和空间转换序列又组成的适应于各种人们需要的审美景物;使三维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春、夏、秋、冬,风雪雨晴树木枯荣、花草盛衰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文人的诗意、画家的意念的参与,其序列由简单到复杂,有平直到曲折,有单一到多变,大大充实的园林风景的环境变化,形成多序列、多层次的空间观念。

三、写气图貌、属采附声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类物质生活和审美观念的进步,空间环境和建筑材料和建筑功能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其变化,古代园林是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们建造的,是为少数人服务的,现代园林是为大众全民服务的。古代中国园林建筑多是木结构为主,现代园林建筑是以砖、石、水泥、钢、玻璃钢、塑料、轻型铝材的新型材料为主。在《园治》中有“市井不可园也”的说法,但现代的园林风景又要求建在居民区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的总结我国和世界的、古代和现代的造园思想和方法,更要进一步的探索新的造园思想和途径,以达到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

现代城市的园林风景和古代园林风景有其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从美学观点上无论是古是今,把大自然山水空间的广阔、丰富、变化着的景色包容于园林风景的咫尺天地之中,做到与周围建筑物相和谐,体现出造园设计者的思想感情,激发人们的联想,产生美的意境,通过对人工与自然、大与小、真与假、虚与实、露与隐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刻意安排,经过对各种自然景象的取舍加工,高度概括的再现出人类对大自然的依附,对大自然的征服,以籍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而抒发人类自身的思想感情。

我国的文学、诗词和绘画的艺术处理总是着力于在捕捉艺术形象上不是简单的重复,再现形象本身,而是加以高度的提炼,概括和加工,达到传神写意的境界,即所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之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就是说表现事物外貌和环境要依据事物本身的特性,即进一步表达事物的内涵声采,则更要着力于艺术构思,要高度的概括自然美景,创造出现代风景园林的民族的、风土的、灿烂辉煌的美丽形式,就要像国画家的大写意一样,传其意而忘其形,于似与不似之间,才能得其神髓。而不是用现代混凝土、玻璃钢等现代材料去去仿造大屋顶和斗拱之类的木结构所不许的构造部件,应该是充分发挥现代材料的性能、质地去创造更新的园林风景建筑形象,如果用木材来做园林建筑,我国古典的亭、廊、榭、架等建筑形式都是用木材去构造型体,体现材料本质的特性、民族的风情的登峰造极的法式,还是应下力量吸取的。

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以它的地域性、适应性、实用简洁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是我们造园工作者应注意总结和吸取其精华来创造新的园林建筑形象。在我市滨湖公园的建设中,园林建设的形式采用了民居式的小坡顶形式,使园林建筑增添了园林风景气氛的清新、协调。达到了各种小品建筑的实用和观赏价值,又适应了砖石、混凝土结构要求,并降低了造价,佟楼公园的亭廊我们采取了板拼式结构,即平面丰富变化的顶板和自由穿插的墙板,构成了一组灵活多变的小品建筑,有的墙板挖景门花窗,旁做平铺花坛,种植应季花草,使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线条的横竖、虚实、轻重、粗细变化,使此建筑有民族的情调又有现代的风貌。

环境空间的构思意念,用想象力去表达景物的内涵,使环境空间由物质空间升华为感觉空间,为观赏者留下一个自由想象、回味的广阔天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台上。”(《鹿柴》)这是一副多么令人回味的青寂、冷洁的画面,陈从周在《说园》中有:“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人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意犹绕梁间”。

我市体院北居住区有“春华”,“秋实”两个小园,沿卫津河岸边,滨水道两旁。“春华”、园用木牌坊作门,向内望去园路笔直,路旁垂柳匝地,新桃吐绿,绿树之间竹木仿制的长廊花架隐现曲折,让观者有一种清新、柔美的感觉,“无人做妍媛,春风发微笑”。春意盎然,风徐柳弯。“秋实”园石舫做园门,厚重朴实,内有影壁,两侧种植各种果树,内有霜月塔、金风亭等建筑小品,使游人进园就有一种欣欣向荣,秋实累累的感觉。“晚果经霜赤,寒蔬近社青”。一春一秋两个小园由于植物、建筑的形式不同,给人们感觉亦不相同,这可能就是所谓从物质感受升华到精神的感受吧。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要把我们的意图表现在作品之上就要把各种必须的要素进行严格的筛选,必须按照表现的意图,使其成为最有效果的秩序。

要是我们的园林作品能够给人以美感,使人以感动,首先作者本身就需要被大自然的美景所感动,用充分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感动和技术统一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品,美是依存于观赏者的想象力,园林作品要促进观赏者的想象力要把想象力充分给予观赏者,观赏者处于这种境地,才能在心目当中创造出更为自由、更为深刻的美感,要充分注意我们园林风景作品的个性美,不能千篇一律,按本照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刻理解民族的审美特性,运用园林艺术家的智力、气质、胸怀,去开拓、去创造。

要情调中华民族的园林风景个性,我们的园林艺术创作构思是画论里揉进了诗意,漫步园中,感到是空间和时间的有机溶和,是天然美丽画卷,是大自然美丽的缩影。用有限的园林风景空间来创造宏大、广博的自然界,注重造园的诗情画意,运用古典园林风景的造园规律,运用琉璃顶、假山趣石、荷花流水,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于园林风景其自身内含中的空间序列和以神写意的造园本质,要大处着眼,小心收拾。即要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气度,又要有“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事物。

在造园中处理好视觉构思中的多层次序列形式,用新的物质材料、新的结构代替木材和营造法式求得发展,目前,城市中的园林风景建筑大部分都由钢筋混凝土所代替,作为木结构的营造法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园林建筑的需要,我们要在民族园林建筑的内涵实质上下功夫,要创造出更新更美的园林建筑形式,而不应该一味的去模仿古人,来束缚我们本身的创造力和时代的审美要求。

要用多层次多序列的布局方法,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园林风景空间,用具有民族性、时代感的意境,创造更加深遂、完美的艺术形象,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的特性,创造出更能体现时代审美要求和观赏心理的艺术作品,这些都是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相统一,相协调的。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要求,要求环境规划师更要追求景观相应的意境,高水平的环境艺术作品,不能只满足于 “艺术的环境化”更要追求“环境的艺术化”不但要有“环境”更要有“意境”达到精神家园的层次水平,利用正确的美学理论不断去创造,去发挥。

(作者 张传彬  天津北方园林市政工程设计院所长)